宾川县钟英乡西山村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纪实
作者:李汉东 发布时间:2014-10-08 16:03:39 点击率:7
立足资源优势,服务群众需求
——宾川县钟英乡西山村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纪实
宾川县钟英乡西山村位于钟英乡西部,村委会距乡政府30公里。辖18个村民小组,610户,总人口2295人,居住着汉、彝等民族。设1个党总支,18个党支部,有党员162名。全村耕地面积8120亩,林地10万亩,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,经济收入以种植烤烟、核桃和养殖山羊、牛等为主,2014年种植烤烟2300亩,核桃种植面积达2万亩,存栏山羊8000多只,牛500多头。
2013年以前,西山村是典型的集体经济“空壳村”,无资产、无资源、无收入,日常办公经费支出依靠上级部门补助和挂钩部门帮扶,村集体没有固定收入,村级组织的凝聚力逐渐减弱,群众都不怎么关心集体的事,而村干部想为群众办点实事,也苦于“无钱办事”。2013年,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,大力鼓励和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,西山村“两委”班子抓住政策机遇,深刻领会政策精神,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结合自身资源优势,在村委会旁实施了“西山村壮大集体经济项目-核桃加工厂及交易市场”,2014年7月3日西山村委会对交易市场经营权实施了公开竞标转让,西山村集体经济首次达到了3万元,甩掉了集体经济“空壳村”的帽子。
一、依托资源,结合村情,项目准确定位
西山村地理位置偏僻,交通不方便,村内资源比较贫乏,村集体没有较多可利用资源,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较大困难,面对这种情况,乡党委和村“两委”班子立足西山发展实际,深入调研分析,将目光瞄准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核桃产业上。西山种植核桃面积共26000余亩,是钟英乡的核桃主产区,多年来,群众采收核桃后都是以自然晒干和用煤、柴火简易烘干为主,由于晒干的时间比较长,导致核桃成熟后不能及时上市交易,且经自然晒干的核桃颜色深暗,简易烘干使核桃增加了硫等含量,影响核桃品质,交易价格低,减少了群众收入,建一个核桃初加工厂成了乡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群众的共同愿望。村“两委”班子根据群众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,毅然决定建设核桃初加工厂和核桃交易场所,一方面解决了群众的需求,另一方面,通过出租运营增加集体收入。
二、整合资源,多方投入,项目顺利实施
项目确定后,如何选址、协调建设用地、筹集建设资金等问题就必须要解决。经预算,整个项目需要占用土地1亩,预算投资40万元。村“两委”班子通过分析村里目前的资源状况,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,将建设地点选在了村委会旁的一块集体土地上,解决了建设用地问题。同时,积极寻求乡党委、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,整合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35万元,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万元,建设加工房6间,交易场所500平方米,烘干机1台,工程于3月完工验收。村“两委”采取出租经营的方式公开对外招租,3家经营户通过公开竞价,最终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出租,租期3年,一下子解决了西山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局面。
三、加强指导,提升服务,扩展功能空间
为使承租方尽快投入运营,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乡驻村指导组和村“两委”积极帮助承租方出谋划策,选定加工厂经营项目,使加工厂能够长期经营发展。一是帮助协调成立西山核桃专业协会,走协会发展道路,目前入会会员36户,并积极联系林业部门把钟英核桃申报为优质核桃,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备案,积极开展核桃种植培训和加工培训,预计每年可加工销售核桃40余吨。二是积极筹备为民超市,经营农资和生活必需品。根据西山村离平川、钟英集市较远,各村组没有农家店,农户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非常不方便的实际,鼓励和支持承租方在加工厂内创办农资及生活用品批发零售点,一方面能解决当地农户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农用物资不方便的问题,另一方面扩展了加工厂的服务功能,增加了加工厂经济收入,达到集体、农户、企业三赢的效果。
(编辑:志远)